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

撿到寫作課的筆記


  附上一顆撿到的好吃健康便當,嘿嘿。

在今年初換了工作,總覺得各種幸運福份,
本來就很喜歡花錢去上一些課,然後現在可以一直不斷上到種超棒的課,還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各種神人,每天都超開心的XD

------以下是今天的筆記------

最重要的是做調查研究。

人處在一個環境,一定會有時間空間上的限制,要想突破,可以透過旅行(空間)或是讀書,讀書可以突破更多時間空間地理上的限制,變成你自己有多少時間才是唯一限制。

Twitter可以大量接受訊息。

不相信其他人可以代替你篩選資訊。
(這部分跟邏輯思維的論點完全相反,但這兩個公司面對的是不同客群,新生大學提供「方法」,而邏輯思維提供(經過篩選的)「內容」)

沒可能解決的問題,不需煩惱。
像是海量訊息,訊息本來就是海量的,只會越來越多,所以無須煩惱。

人總是給自己設下各式各樣的侷限,重要就是突破侷限。


新時代的必備技能:(如果不會就是新時代的文盲)

  1. 統計概率
  2. 歷史方法論
  3. 邏輯
學會這些可以突破思考質量上的侷限。


調查研究的方法論 :

  1. ㄧ例多用:去想這個例子還能運用在什麼地方,即便在看似相同的環境中,每個人學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。
  2. 全文檢索

值得收集的東西:

  • 類比:精妙的類比,可以幫助你在未知和已知之間構築橋樑。
  • 理論:多讀書 各種理論 可以指導自己的思考方式


複雜二分法:對同一種事物用兩次二分法去分析,就可以獲得四象限圖的分析(非常常見的技能)。

進一步拆解寫作,就是:輸入處理 輸出
所以要怎麼實現理想呢?實現不了的理想只是空想而已。
成功就是:起點 路徑 終點
不選擇路徑 如何達到終點

從自己並不喜歡的人身上學到更多東西

  1. 因為受到了刺激
  2. 確實客觀分析,如果是對的,就學起來

知識來源:搜索 付費 整理
只要蒐集整理的足夠多 好運就會發生。



2016法國高考題「從本質而言,欲望是否無限?」的延伸想法



慾望是對於當下不存在或是不擁有的事物的一種渴望。

本質上來說我會認為慾望是無限的,因為當你滿足掉一個慾望,代表了下一個慾望的生成。而當一個人沒有了慾望卻仍然活在這個世界上,那樣的人坦白說跟死了一樣。

好這個時候應該會有很多人反駁我,但因為鄙人眼睛業障重所以看不見。

我們的社會文化傾向對慾望做負面解讀,所以對於能夠「滿足慾望」的事是十分鼓勵的,對於「無欲無求」是十分鼓勵的,但這樣的氣氛間接鼓勵社會上的人去產生相對比較容易達成的慾望,用簡單、輕鬆愉快的方式,獲得滿足的結果。

以上時人稱之為「小確幸」。


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篇Peter Thiel挺川普的言論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reemarketfreepeople/posts/1097981946906545?pnref=story

坦白說我不太想苛責這些希望偏安的人,本來我以為這是一種選擇,一種理念上的差異,但最近我發現我錯了,當一個社會充滿了小確幸和小偏安,會把整個社會,甚至是國家拖垮,而所有想要進步的人完全什麼事情都做不了。

不只做不了事,還會被抹黑攻擊打壓。
(因為偏安組織的某種神秘的力量,最穩定的人都可以莫名其妙的獲得高位)

當一個人只想要安穩的生活的時候,你無法期待他能夠產生什麼創意。
當一個社會充滿微小慾望的時候,你很難發生什麼劃時代的進步。

然而這個世界一直都在高速變動中。

沒有人會問你接線員要怎麼生活,電話就這樣誕生了,還有手機。
沒有人會管你打字員的死活,電腦就這樣問世了。
不要再組織拯救茅坑的事了,沖水馬桶都這麼便利你是傻了嗎?

因為發展,是往「用更少力氣,解決更多問題」的方向。
所以當新的方法產生,「事」當然也就理所當然的增加了。

當你堅持要用1.0的方法去解決2.0的問題,那過勞就是必然的結果。
而且用舊方法通常並不能解決問題,就只是一個很爛的,大量時間與精力的無效浪費,「喔這個問題超級困難,我們已經努力試過了」(伴隨熬夜眼以及兩收一攤)。

社會應該鼓勵人們有各式各樣的大慾望,鼓勵人去想一口氣解決許多問題的方法,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更多時間,去做各種嘗試讓社會進步得更快,讓世界變得更好。

而不是老是搞一些毫無意義的科展,小不拉嘰的配件,可有可無的創意。(坦白說我覺得很多創意商品跟垃圾也就一線之隔,差別是有沒有印上廣告商標)

慾望是經濟行為的基礎。

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,所有的人會爭相解決你的煩惱、你的問題,為的是讓你的時間能夠空下來,去思考只有你能夠解決的問題。

擁抱無限的慾望,人才能夠往前,才能夠做出更多貢獻,而不是只是活著。

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

如何有系統地發現自己的天賦專長


在學校學習的時候,有分數可以參考,但到了社會上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。

大多數人,在成長或是求學的過程中,經常會遇到許多轉折,有時就這樣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專長能力,比如說:本科數學,課餘彈彈吉他,好玩參加了歌唱比賽,突然得了一個冠軍,然後就發片,一路回不去了,學校也不用畢業了反正開演唱會掙得錢早就勝過同班一大票人。

這是比較順利的轉折案例。

在良好的循環中,你可以在每個工作中獲得一些成就,一些技能,並且在每次轉職的過程中,運用這些新的技巧和技能,獲得組織中更高的職位,擔更多的責任,做更多的事情。

但更多的情況是:學校本科A,找不到A的工作,B公司剛好開了個缺就去了。後來覺得自己應該比較適合C類的職業,換了一間公司,結果發現自己轉行到D,又想到自己擅長的應該是E,馬上又要轉直往下一個工作進行。

在一個換工作的不好的循環情況中,是工作越換越少,越換越沒有。而這些找不到好工作的的人的相同點是:不管到任何一個職位,他只依照一套方法做事,就是他自己的那套方法。不去看其他人做了什麼,也不去想方法改善自己的方式,就那麼一百零一招打天下,最終發現自己被天下打趴。

但我們絕對不想成為這樣的人。
我們想要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,擅長做什麼,用最少的痛苦得到最大的成果,所以發掘自己的天賦專長至關重要。

要怎麼知道自己有什麼專長適合什麼樣的工作?現在做還來得及嗎?
有的,首先是把現在工作所接觸到的每一件事情做好。

盡一切力量做到最好,那怕本科不是這個。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,給自己一個高標的水準。不知道怎麼設,就把現在能夠做好的質量乘以1.5倍,達成了再乘上一次,直到無法再進步為止。期間有空檔能力,順便撿起那些新生出來的事情做,比方說老闆剛說的新開發項目,或是同事反應的問題,無論大小,看順眼了就把它撿起來,想方法解決。

然後你會發現有些事情,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,就能夠到達8-90分的水平,而有些事情你耗了大半天,才勉勉強強得了60分。

這些8-90分的,就是你擅長的技能,或是叫做天賦。

天賦技能其實非常多元多樣,它並不是指一般所說的,有證照的能力,而是實戰的版本,比如說你發現自己在接聽客服電話時,能夠比同事更有耐心,更不容易動氣。或是能夠和其他辦公室群的人交好,容易和陌生人打成一片,在爭取資源的時候能夠替自己的團隊獲得最大效益。能夠說服別人,把大家組織起來,完成一件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等等。這些才是你做為一個員工能夠提供給公司的價值,這些才是老闆心甘情願付大錢請你來工作的理由,因為一樣的時間,你能夠比別人更快更好地完成這些工作。

想辦法去找需要這些技能的工作,你就會發現自己在職場中如魚得水,越做越好,越做越順利。

如果發現自己在現在這個工作,好像不管怎麼加倍努力,做出來的東西都是60分低空,那可能要回頭重新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職業。

如果多方嘗試,還是找不到自己覺得適合的工作,那則是要檢討自己的做事方法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。

關於做事的方法,之後會再補一篇。

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

找工作好?還是選行業好?可以參考衝浪的思維


這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事業的初期就堅定了自己的志向,大多數的人則是在職海中浮浮沈沈,希望自己能夠靠上某個堅實的岸邊,卻發現自己老是抓到一塊爛木頭。

其實我特別羨慕那些在職場早期,甚至是人之初的時候就決定自己人生志向的人,但這些人往往有出生的背景作為啟蒙,比如說出生在某個製作陶藝的世家,或是家族裡人人都會樂器之類的。

大多數的人從職位選工作,但其實選擇產業這件事情,才是最重要的事,尤其是當你具備了一些基礎工作技能之後。

所以重要的反而不是你會哪些東西,而是你待在哪個產業。

這個想法和在學校裡的狀態完全衝突,還在唸書的時候,我們往往學習許多科目,文學、英文、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,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擅長的部分去選擇可以再深入的項目,期望自己學習到一門「專業知識」然後靠著這個找到一個飯碗,就可以終身安穩。

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。
能夠在某一個行業類別裡,專精到擁有鐵打飯碗的人,其實是極端少數。

承認吧,大多數的人,不論你我,就是一群差不多的人,會一些東西,能做一些事,但稱不上頂尖,也不會是最好。

頂尖之所以是頂尖,是因為千百萬人中才有的一位,如果人人都能夠達成,那就絕對不是頂尖,而是芸芸眾生。

身為一個芸芸眾生無名小卒,要怎麼做才能夠在這廣大無垠的職海中生存下來,並且能夠趁勢而起呢?尤其又看到你總是會有一些朋友的朋友,能力不特別強,工作時間沒你長,卻能夠掛著響噹噹的名號,遞出名片那股說不出的得意勁。反觀自己,好像總是遇不到好的機會,沒能夠好好發揮。

well,機會是自己找的,但你能夠做出選擇,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的機會。
就像衝浪一樣。

衝浪必備:好浪。
好的衝浪者都知道,空有一身技能,找不到好浪是沒用的。

在下水之前你可能需要一些基本的鍛鍊,有了一些平衡感,先學一些基本技巧。但超過基礎點之後,每個人都是一樣的,那些刻苦練身體的人不會技巧好的人強,而技巧好的人不會比遇上好浪的人爽。

找到好浪,就算技巧不特別好,你還是有可能在海中進行一段完美的滑行然後獲利了結。
如果浪不好,你技術再高都沒有用,不會選擇浪這件事情將會抵過你無數的努力。

一個工作可能會因為產業沒落而仆街,但一個產業的興盛會帶你許多機會。

有許多檯面上成功的人,不一定比你聰明,也不一定比你更努力。但他們必定是選對了浪,所以能夠乘風而起,浪的勢頭可以帶你前往人生的頂峰。

選擇一份工作,不如選擇一個行業,行業對了,才有機會乘浪前行。

整天工作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



因為我們就是為了工作而存在的生物。 人類是所有生物中,唯一在滿足了所有基本生物需求(吃、睡、繁殖)之外,還會感到無聊的一種生物。

 而且我們還會找一大堆無意義的事情,來填滿無聊的空隙。 那是因為你的腦非常非常渴望刺激,尤其是他們感到無聊的時候。

 當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之後,我發現這世界有兩種維度,像硬幣的兩面一樣:
 有一面的人,他只想要用最基本的方式,滿足最基本的需求,他們總是用一種負面的態度去解讀人生中所遇到的任何事情,你很難改變這些人的想法,當和這些人相處,你很快就會覺得窒息。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埋怨不滿,當你建議他們站起來改變,他們又跟你說做不到(或是立刻產生無數藉口)。

 而另外一面的人,他們用腦。 他們是「誰搬走我的乳酪」裡的好鼻鼠和飛腿鼠。
 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活,也能夠動腦建立模型。

 為什麼工業社會可以建立這些工時,因為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,放著自己的腦子不用,他們只想要立即的結果。所以動腦的商人就說,好吧,那麼你們來做這些工作,我按時數給妳錢,方法我想,事情你做。

不想動腦的人就說好啊,有錢領何樂不為,所以他們停止思考。 下班了之後,再把錢用在各式排遣無聊的事情上,這些停滯的人遲早會被淘汰,然後再等待下一份工作,等待下一個已經不存在的機會,他們期望事情變得不同,但從來都不改變自己的做法。

 動腦的人,腦子是停不下來的,你經常會感覺到這些人基本上,為了工作而活,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工作,就算放假,腦袋想的也是工作上的事情。 他們會做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, 他們可以指揮一個團隊,做出需要大型團隊才能完成的工作。

 如果說用人體來比喻,就像神經一樣,肌肉和骨頭不會自己動作,需要神經下指令,當神經萎縮之後,肌肉也就萎縮了。

 所以你說那些許多動腦的人值不值得領這些錢? 你能不能跳脫出假裝自己在工作等著下班的陷阱?跳脫出消磨時間的浪費迴圈。 你解決了多少問題?你花了多少時間,解決了多困難的問題? 是一通客戶電話,還是一百通客戶電話都會問的問題? 是拯救一條生命,還是一個社區的安危? 是幫助一個學生?還是所有準備檢定考試的學生?

 一個人幫助其他人的量,決定他的生命地位。 一個人解決掉的問題難度,決定他的銀行帳戶裡的數字。

 我們都可以選擇,找一個遠大的目標追尋。與其忙著過日子,時間就算不努力也會過去,或許可以仔細思考,如何使用時間?都成就了些什麼?

 以前的人因為要有食物所以工作,因為你不去打獵,栽種就沒得吃 。 工業時代的人要能夠做被指示的工作,因為生產商品,才能換錢 。

 但再下一個世代,工業的工作會被越來越多的機器取代,理論上機械化的、制式化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少 。

 用「腦」,因為這是目前沒有辦法被任何事物取代的。電腦也需要人才有辦法產生價值,而你的價值,取決於你自己,你解決了多少問題?又離夢想更進一步了嗎?還是又荒廢了一日? 問題到處都有,等著你去發掘,發掘問題這件事沒辦法用時間、勞力計算,而是用輸出成果的品質計算 。

 你是誰,擅長什麼?你能夠改善多少人的生活?滿足多少人的需求?  暸解自己的能力,找到適合自己的團隊,把能力做最大發揮。

 所以回頭來看去計算工作時間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。
 所以整天在工作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