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

2016法國高考題「工作較少,生活較好?」的延伸思考



美好的生活是基於你對於自己的人生期待和想像。

當一個人能夠依照他的願望生活,那麼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人是開心的,因為它能夠活在自己的生活期待中。

所以工作和生活的關聯性是,如果你能夠在想要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一個平衡,理論上較少的工作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生活,但長時間工作並不代表你一定有一個比較差的生活,頂多只能說那是一種選擇。

所以工作較少,你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面對自己,比較多的時間面對自己的生活,但這不代表比較好的生活。

尤其是家庭。

但我們可以預期當一個社會,每個人有比較長的時間面對自己的家庭,對於生活是好的,尤其當社會氛圍經常性的操弄工時這件事。

其實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安親班,也不需要那麼多的加強班,只要每個人有更多時間待在家裡,把自己的小孩子教好。

現在台灣社會的問題是,每個人都不拿起屬於自己的真正「責任」。
把工作丟給員工,員工把時間廉價賣掉。

公司不對客戶負責
員工不對公司負責
老闆不對員工負責

把小孩丟給學校,
家長不對教育負責。

其實家長才是那個應該要把小孩教育好的責任主,而不是學校
學校只是提供一個社交的過度門檻而已

但每個家長都不把自己的小孩當成責任
於是這些小孩不知負責為何物
就變成了社會的責任

那樣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才是最高的

因為多數華人教育只要求你在既定項目中碾壓其他人獲得勝利,並不會教你應該要長遠地看一個問題,不鼓勵你長遠的思考應該要走的道路或是應該要發展的方向。

這也是我一路走來最悔恨的部分,
我很早就發現學校沒什麼屁用,所以都在研究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,
想要創業卻被阻止,於是開始昏昏噩噩的過日子,
等到發現想要回頭掌握自己的人生,才發現已浪費太多時間。

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堅持自己是對的?
為什麼要妥協過一個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呢?

所以你如果發現了一個信念,一定要「篤信」
因為我就是不夠篤信所以走了很多彎路,而且發現那些別人所指的路,他媽的沒有一條是我想要的,人生沒有所謂的妥協或是大概的方向。

你會非常清楚地知道,這個「不是」我要的。
沒有第二句話,這個不是,就像真愛一樣堅定不移,當你發現想做的事情的時候,發現想要生活的方式的時候,一定要掌握,堅持往前,就可以到達想要的世界。

現在雖然還在掙扎,但一定會達成的吧,想要的生活。

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

[書摘] 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


<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>
書摘

  • 怎麼樣才能擁有真正的創見?(Paul Graham)
    • 學很多值得學的東西
    • 仔細琢磨你感興趣的,日常生活中的痛點
    • 多與牛人在一起(這也是怎麼樣找到合夥人的訣竅)
  • 那些常常審視自己思考質量的人,都會很認真的定義自己所使用的概念:
    • 這個概念有必要存在嗎?
    • 他指的究竟是什麼?
    • 反過來,他指的究竟不是什麼?
    • 他與什麼類似?但有什麼不同?
    • 使用他的時候要注意什麼?
    • 用錯的時後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後果?
  • 嘗試迴避邏輯陷阱錯誤的方法:
    • 時常問自己:反過來不一定成立吧?
    • 或者更簡潔一點:不一定吧?
  • 學習的時候:
    • 尋求指導
    • 寫下一個計畫
    • 設定各階段目標
    • 專注
    • 放鬆,慢慢練
    • 遇到難的時候就多花時間練
    • 邊練習邊用你的方式去表達
    • 從錯誤中汲取教訓
    • 別臭顯擺
    • 為自己著想
    • 要樂觀
    • 尋求與其他技能之間的關聯
  • 推薦書:<成功,動機與目標>(<Succeed :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> by Hdidi Grant Halvorson Ph.D)
  •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個人:
    • 有強烈好奇心
    • 自學能力強
    • 不斷造新東西
    • 屬於Be-Better類型
    • 有獨立思考能力
    • 方法論明晰
    • 價值觀堅定
  • 如何精通自己的用戶?YC課程裡有很多方法論:
    • 想盡一切辦法親自去找用戶——而不是採用程序員喜歡的自動的方式。
    • 做更深入的,能夠獲得用戶真實答案的調查
    • 關注各種各樣的進價指標:DAU、Retention之類
  • 寫文章之前,做足功課,想清楚了之後,照寫出來就完了;銷售之前,做足功課,找到真正有用的產品或者服務,展示出來就可以了。
  • Tyler Bosmeny:盡最大努力去發現用戶的需求,試圖對顧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,這才是真正偉大的銷售奧秘。
  • 很多的時候,所謂的「執著」,其實是經過對現狀仔細思考之後,發現「其實沒有其他的選擇」,或者「只有這個選擇是最合理的」。於是,另外一些人「不夠執著」,其實只不過是因為「選擇太多」,或者「以為這個選擇應該放棄」而已。正所謂一人一世界。我們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「他們的世界」:
    • 他們胸懷大志,深謀遠慮
    • 他們創造創造再創造,創新創新再創新
    • 他們熱愛生活,一心想要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
    • 他們邏輯嚴謹,有完整的方法論,並且不斷自我完善
    • 他們善於模式思考,有自己的判斷方式
    • 他們重視數據和事實,關注重要指標,想盡一且辦法達成目標
    • 他們善用類比和隱喻,也因次有各種形象生動的表達和思考
  • 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並不難,難的是,正確的特立獨行:
    • 跟聰明人討論,然後深入思考那些聰明人不認同的地方
    • 在笨蛋中特立獨行是沒有價值的
  • 我們應該這樣被教育:把焦點放在對世界的未來預測上。
  • 一個觀察和三個策略:
    • 一個觀察:從21世紀開始,有大量的公司把各種不能單獨賺錢的技術整合起來,形成了壟斷優勢。
    • 三個策略:
      • 從壟斷一個小的,甚至沒人認為值得壟斷的市場開始。
      • 比老二好十倍
      • 善用後發優勢
  • 偉大的公司,都是基於「長遠打算」的。
  • 也許可以這樣理解:再走想成功或者成熟的路上,最初階段只能靠Lean Startup Methodology(精益創業),因為在那個時候,不管我們是不是「不可知論者」,這世界對我們來說,就是不可知的。
  • 運用Lean Startup Methodology(精益創業)也許可以讓我們更快、更有效率、更安全地走向成熟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要磨練的是理解這個世界(或者說商業世界)的能力,以便能更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的規律,而後終有一天,我們成熟了,我們也許就開始有能力真真切切、清清楚楚地看到未來。
  • 他們更多的考慮明天會發生什麼?明年會發生什麼?
  • 而有另外一群人,他們不是靠幸運,而是靠觀察與思考,總結經驗與教訓,靠反覆推演最終找到一個自己能夠參與的趨勢。
  • 他們本來就有很強的能力,但他們最強的能力在於他們可以:
    • 找到一個必然迅猛發展的趨勢
    • 在那個領域裡迅猛地學習、實踐
  • 文章推薦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MTE4Nzk1NA==&mid=204052871&idx=1&sn=d3a8c6d005a700eb962297b575228e37
  • 培養遠見也不容易,但有個很簡單的起點,就是從一開始就知道:邁出這一步之後,一切都將不同,且再也不可能回頭了,回頭不是岸。
  • 你要常常審視自己的理想——就是要有「創見」,那理想是不是具備相當的價值——當然不一定是商業價值,但商業價值也確實是最客觀的衡量方式之一。他要足夠偉大,他要足夠現實。把自己培養成聰明的人,不緊要特立獨行,還要正確的特立獨行。
  • 對個體來說,最重要的指標只有一個:成長。要瞭解自己,要想辦法能夠正確地感知這個世界,自己要有靈魂,可以不用低調,但要消磨自己沒必要的所謂自尊。
  • 人生是由選擇構成的,而成功的投資與成功的人生一樣,都最終屬於那些不斷打磨且恪守優化策略的人。
  • 感知要靠群智,決策要靠自己:
    • 聽大多數人的話
    • 參考少數人的意見
    • 自己做決定
  • 創業成功,需要堅實的商業模式作為基礎。
  • 集中精力,認真仔細的聽:
    • 「他為什麼會這麼想?」
    • 「他的歷史可能有什麼樣的部分才會這樣看問題?」
    • 「既然他是這樣的想法,那麼他更可能會做什麼樣的事情,什麼樣的決策?」
  • 所以可能的反問,都留到下一次討論再說。
  • 「他這麼說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?」
  • 不被誤導的最根本在於「不怕枯燥」
  • 千萬不要以為「敢於冒險」是勇敢的舉動,實際上,大多數人的「冒險」,常常只不過是思考不完善引發的行動。
  • 歷史看明白了才知道,冒險常常是他人對冒險者的理解,而不是所謂「冒險」成功的人的行動。
  • 這是不變的生存法則,開車如是,生活亦如是,投資、創業均如是——甚至小朋友打架都是:
    • 安全第一
    • 成為專家
  • 任何事情最終能夠發生,通常都需要一個以上的條件。於是當人們看到某個條件就得到結論的時候,你要認真思考的是:
    • 有沒有尚未成熟的充分必要條件?
  • 什麼是「分享」?分享的意思是說,講者自己確信那東西是好的,希望更多人知道。換言之,東西必須是好的,才有分享的必要。所以無論你想分享什麼,都要先問自己若干問題:
    • 真的好嗎?
    • 好在哪裡?
    • 為什麼人們需要這種好?
    • 擁有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?
    • 沒有它有什麼特別的害處嗎?
    • 人們是不是低估了擁有它的好處?那我應該如何讓人們意識到這點?
    • 人們是不是低估了缺少它的害處?那我應該如何讓人們意識到這點?
  • 一切無法回答、難以回答、回答得不夠清楚的問題,都拿出紙筆記錄下來,以提醒自己回去做足功課。當場紀錄也會讓聽眾明白你會認真考慮他們的問題的。而後,一定要告訴提問者,你回去會馬上想辦法弄清楚,並且會在第一時間向他反饋,這樣做不僅不丟人,相反的,還可能會贏得尊重。
  • 好書<本能,為什麼我們管不住自己?>(<Mean Genes - From Sex to Money to Food : Taming Our Primal Instincts>)
  • 通過努力,通過積累,成為能說那話的人。
  • 激情可能的順序大概是這樣的:
    • 找一件事情做
    • 把它做好
    • 在做它的過程中思索它的意義
    • 因為能夠賦予它超凡的意義,所以就有熱情將它做好到極致
    • 把任何事情做好的一定程度的時候,人就會有強烈的慾望去分享
    • 這種貌似天然形成的分享慾望,會使一個人有著強烈的感染力
    • 而被感染的人群會反過來使分享的人充滿所謂的激情⋯⋯
  • 可這個過程是耗費時間的,沒有耐心,一切都不可能發生⋯⋯

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

寫作課筆記分享-2



撿到的寫作課筆記第二彈~

思考:「公開寫作的核心是什麼?」

現在的公開寫作,可以與讀者進行更多交流:閱讀、留言、收藏、轉發、打賞、點讚。
但其實這些都不是公開寫作的要素,一篇文章要能夠傳播出去,才能算是真正的公開。

一樣貫徹持續問自己「什麼最重要」的原則,去問「傳播最重要的是什麼?」
答案是:能夠讓人轉發

所以寫作的時候,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:「我寫的東西,人們會轉發嗎?」
不管是讓人覺得虛榮、自己很高尚、自己的高知識⋯⋯等等等。

必須設定目標:讓人願意轉發你的文章。


可以做一件事情:「紀錄自己的轉發,以及周遭身邊朋友的轉發。」
把內容一一紀錄下來,去品味,去琢磨,一定會有所體悟。

你會有一種:「我好像知道,但說不清楚。」的感覺,但這是學習必經的過程,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過程,就不算學習。

而老師會問自己文章的問題是:「這篇文章是否能夠讓讀者產生變化?」
進而能夠寫出產生影響力的文章。


在所有傳播的途徑中,最有效的,其實是「人」 。
你的作品能夠被散發,其實是因為「人」 。

在新的時代,你要做的是屬於「人」才能夠做出的事情,而不是那些能夠被機器輕易取代的事。

人比機器更重要,你的能力取決於你的社交指標。


互聯網其實是讓別人連上你的工具,你必須讓人覺得足夠好,進一步能夠找上你,當你不被連上的時候,其實等於沒有公開文章。

所以寫作必須瞄準特定讀者,這個特定的讀者是具有傳播能力的大節點,透過大節點的轉發,去獲得更多影響力。 


要公開寫作,需要的是苦心經營,並且只分享好東西。
不要為自己的未來挖坑,靠自己,成為有實力的人。 

因為更多比例的人口其實是不用搜索引擎的。
人的因素,權重才是最高的。

你必須在互聯網上找到自己的據點,積累影響力。


學會演講,成為能夠站在台上的人,而不是台下的觀眾。

傳播最終是為了影響,你究竟想要影響誰?
如果你只為了吸引流量發送,那就只會影響到那些喜歡看熱鬧的人。

想清楚:「我想要的人群是誰?」
提供他們喜歡的內容。
弱水三千 只取一瓢飲。


如何應對爭議?
絕不回應,
默默拉黑即可。


認真研究好文章的每個細節:標題、圖片、副標題
每個都很重要。
我的表題吸引嗎?許多文章被分享的,其實只有標題。
好的圖片、標題,可以讓讀者會自動提供副標題。


好的文章要素:「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」
目的:產生驚喜

(註:和這集邏輯思維「你如何聽懂我說的話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)


要寫好文章,必須鍛鍊具備的功夫:長期經驗、大量觀察、深入思考。
持續探討什麼事情才是足夠重要的,本質是什麼? 
作品必須製造驚喜(在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中,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。)
否則就是浪費別人的生命。


做社群服務要做到「讓用戶排他的愛你」

傳播、積累。
先有一個社群做為積累,

而所有的影響力必定都是苦心經營的結果。